组分 | 规格(200次) |
RNase A(100 mg/mL) | 60 μL |
Buffer BL | 60 mL |
Buffer P1 | 60 mL |
Buffer P2 | 60 mL |
Buffer P3 | 80 mL |
Buffer W1 | 2×72 mL |
Elution Buffer | 25 mL |
吸附柱EC | 200套 |
保存条件
常温(10~25℃)保存12个月,加入RNase A后的Buffer P1置于2~8℃保存。
产品简介
本试剂盒采用改良的SDS-碱裂解法,结合先进的硅胶膜吸附技术,可达到快速纯化质粒DNA的目的。适用于从1~4 mL的细菌培养物中提取多至20 μg高纯度的质粒DNA,提取的质粒DNA可用于酶切、PCR、测序、细菌转化、体外转录与翻译等分子生物学实验。
产品特点
- 操作简便:在30 min内可完成多个样品的质粒DNA提取;
- 高效:可提取菌体85%以上的质粒DNA。
本品适用于从1~4 mL的细菌培养物中提取多至20 μg高纯度的质粒DNA。
注意事项
- Buffer P1在使用前先加入RNase A(试剂盒中提供的RNase A全部加入),混匀后置于2~8℃保存;
- 第一次使用前,向Buffer W1中加入无水乙醇,加入量参见瓶上标签;
- 当环境温度低时,Buffer P2中的SDS可能出现浑浊或析出沉淀,将其37℃水浴加热几分钟即可恢复澄清,请勿剧烈摇晃,以免形成泡沫;
- Buffer P3中含刺激性溶液,操作时要戴乳胶手套、口罩和眼镜。若沾染皮肤、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,必要时及时就医;
- 各溶液使用后请立即盖紧盖子;
- 质粒提取得率和质量与宿主菌的种类、质粒拷贝数、质粒的稳定性等因素有关。
使用方法
- 向吸附柱EC中加入250 μL Buffer BL,12,000 ×g离心1 min,活化硅胶膜;
- 取1~4 mL过夜培养的菌液,12,000 ×g离心1 min,收集菌体,尽量吸除上清;
- 加入250 μL Buffer P1(请先检查是否已加入RNase A)重悬菌体沉淀(若菌体沉淀未彻底悬浮会影响裂解效果,导致提取得率和纯度偏低),涡旋震荡至无菌块为止;
- 加入250 μL Buffer P2,温和地上下翻转6~8次,使菌体充分裂解;
- 加入350 μL Buffer P3,温和地上下翻转6~8次,充分混匀(此时会出现白色絮状沉淀),12,000 ×g离心10~15 min;
- 小心吸取上清,将上清转入吸附柱EC中(注意不要吸出沉淀),12,000 ×g离心1 min,弃废液,将吸附柱EC放回空收集管;
- 在吸附柱EC中加入700 μL Buffer W1(请先检查是否已加入指定体积的无水乙醇)12,000 ×g离心1 min,弃废液;
- 重复步骤7;
- 将吸附柱EC放回空收集管中,12,000 ×g离心2 min;
- 取出吸附柱EC,放入干净的1.5 mL离心管中,20~25℃静置2 min,使残留的乙醇挥发。在吸附膜的中间部位加入35~50 μL Elution Buffer(60~65℃预热Elution Buffer效果更好),20~25℃静置2 min,12,000 ×g离心2 min。如需较多量DNA,可将得到的溶液重新转入吸附柱EC中,离心2 min。
常见问题与解决办法
Q1:质粒DNA产量低?
A1:
- 质粒拷贝数低。载体因拷贝数差异会造成质粒产量明显的波动。高拷贝数的载体常有2 ~3倍的产量波动(每毫升培养过夜的菌液,高拷贝数的质粒载体产量为3 - 16 μg)。长片段质粒和表达型载体常以中低拷贝数为主,每毫升菌液的产量约为0.5~2 μg;
- 低拷贝质粒:pBR322, pACYC及其衍生载体,pSC101及其衍生载体,SuperCos, pWE15;
- 高拷贝质粒:pTZ, pUC, pBS, pGM-T。
- 菌种问题。菌种保存过程中存在质粒丢失现象,培养细菌前最好先划线活化,以稳定产量;
- 细菌未充分裂解。细菌须在Buffer P1/RNase A 中充分重悬,成团的细菌因无法裂解会降低产量;
- 试剂准备有误。Buffer P2若有沉淀析出需加热溶解,Buffer W1加入乙醇体积不准确;
- 洗脱效率低。将Elution Buffer 预热至60~65℃,并进行二次洗脱。
Q2:质粒DNA中有基因组DNA污染?
A2:
- 菌液培养时间太长。菌液培养时间需控制在12 ~16 h;
- 裂解问题。加入Buffer P2时,必须轻柔颠倒混匀;处理多个样品时,加入Buffer P2时算起,总时间不要超过5 min。